再读《平凡的世界》
文/涛
又读了一遍《平凡的世界》,我觉得这部小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
路遥用他独特的农村视角描写了一幅农村波澜壮阔的变革画面,里面描写的那些真挚的情感,每每让我潸然泪下。
也许是这部书很像我所经历过的生活,尤其是书中孙少平的身影仿佛就是我们这一群刚从农村里出来的人的缩影描写,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努力的挣扎着想要摆脱厚厚的黄土地,却在自己的路上又跌跌撞撞。也许是骨子里就流淌着那一股农村人的血脉吧,路遥的这部小说对我的感受特别的深。许多没经历过的人也许根本看不懂我们这一代农村人的经历。
就像路遥所说的,农村人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劳动。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理解了劳动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我生活的年代大概和路遥描写的年代很相近,无尽的穷苦,这是农村生活留给我的第一个深刻的印象。当城市享用这劳苦大众所创造的文明时,他们也许根本不会想到农村还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自来水。那时候家庭生活的一切用水都需要从河里和井里挑水。我已经忘记几年级了,老爸给我做了两个50厘米高的水桶,每天我们上学就把它担到学校去,放在教室外面,放学的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就挑着水桶去河边挑两桶水回家,稚嫩的肩膀很早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不让水洒出来,上面经常放片树叶子挺管用。有时候我们小伙伴爱玩耍,经常偷偷把别人的水倒掉,这样他就得重新回去担水,总是惹的我们哈哈大笑。
小学的时候课比较少,我们那时候好像也没有什么作业可做。不上学的时候一定是跟着父母去地里劳动,小时候的自己总是晒的特别黑。那时候虽然小,可父母总是把你当家里的一员大将一样使用,有时候会经常赌气不想下地,虽然从小就懂得父母的艰辛,可无尽的劳动带来的影响还是特别大。
现在有时候跟别人说起小时候劳动的艰辛,他们会往往不相信。可能像我们山里的孩子脱贫的速度会比较慢吧。那时候,什么都吃不起,穿不起,仅仅吃不起就算了,关键有时候还总是吃不饱。一到春秋的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总是去上山采野菜,什么韭菜花了,苗条菜了,蒲公英了等等,基本上我都吃过。尤其是一到春天的时候,我母亲经常给我们熬蒲公英跟熬中药一样,放点红糖,让我们喝,美其名曰是为了预防感冒,其实是非常苦的,不过为了预防感冒,我和姐姐还是忍着隔几天喝一次。
夏天和秋天是最美好的时候,夏天我们经常去河里摸鱼捉虾,每回总有那么点收获,逮到一条大鱼的时候,总是拿回家让老爸好好做一顿鱼吃,一般逮到小鱼小虾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在河边就解决了,现在想起来估计从那时候起,我们开创了烧烤的先例。秋天的时候榆树槐树开花了,我们就爬上树摘榆钱和槐花,拿回家,馒头里加上这些调好的“菜”,蒸出来的馒头特别的香,虽然我叫不出来名字,但是那时候农村的人基本都是这么个吃法。
农村机械化的进程特别的慢,现在也依然很慢。那时候收麦子收棒子基本上要靠人工,一大家子的人团结起来挨家挨户的收地里的东西。收麦子的时候,大人在前面用镰刀割麦子,我们小孩子就在后面捡麦穗,现在我依然记得很清楚,烈日炎炎下,父母劳动的身影,想起来总是想要掉眼泪。收棒子的时候,棒子秸秆特别高,人要钻进去掰棒子。棒子叶子刺的身上总是一道道血印子,混合着烈日炎炎的汗水,特别难受。很多人都无法体会这种痛苦,这个让我一度患上很严重的过敏。
农村生活的印记要讲起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那时候国家倡导的农业支持工业,所以老百姓虽然分地了,但是担子依然的很重,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征税特别重,小时候还叫什么“三提五统”各种收费,不过现在工业发达了也开始反补农业。这些经历也让我从小意识到生活的不易。虽然现在国家对农村的补贴很大,而且支持力度很大,可如今村里的生活依然好不到哪里去。
也许是被生活的艰辛折磨怕了,也许是年轻的我们都有了追求理想的心。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像我父母那般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春种秋收的时候,地里劳作的基本上还是那一代人,基本找不到年轻人的身影。种粮食不挣钱,而且父母一辈的人在地里劳作了一生,你还能要求他们什么,所以很多人基本就是种的粮食够吃也就行了。曾经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现在也开始出现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无人耕种。环境开始恶化,曾经覆盖大片树林的青山,也被一个个石子厂破坏的沟壑丛生,满目疮痍,还有不断的雾霾天…..唉,我有时候看着这种情况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不知道路遥如果生活在现在,看着农村的这种变化,会不会有另一种感慨。
Copyright @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