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犹混血儿铁红口述实录,滇缅公路秘密史无前例大公开:信仰、爱情和战争直抵人性之旅所象征的公路上每个痛苦而深沉的灵魂。
本书再现了我母亲(德国犹太人)所经历的那段著名的为躲避纳粹屠杀逃往中国的犹太难民潮历史。在滇缅公路母亲与中国父亲相识相爱和结婚,在中国遭遇了抗战、内战、土改,终因信仰差异离婚,携我回以色列,却卷入中东战争。母亲再嫁在中国认识的美军飞行号,移居美国。长大后我毅然回中国寻找生父,却在金三角的另一条公路上,遭遇此生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从毒品世界中觉醒的爱人罕为追求真理而献出生命,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三十年后我的儿子踏上了伊拉克战场,几乎宿命般经历了与我同样的困惑。
本书取材于鲜为人知的真实背景和事件,涉及三次战争、三个国家和三代人,由三条公路串珠而成,作品通过对利益动机、意识形态动机和信仰动机逐层深入探讨了现代战争的本质,以及战争如何影响人生,爱情如何抵抗战争中的恶,展示了人类追求真理的勇气、难度和复杂动机。是中国第一部探讨冷战后全球范围战争性质变异奥秘——人类灵魂争战的作品。
《周渔的喊叫》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爱情哲理小说,在梦幻般的故事情境中探讨了保持爱情与维护自我之间的矛盾关系。与周渔分居两地的丈夫陈清每周两次坐火车到省城看她,数年如一日,但渐渐在一味迁就、盲从周渔的过程中,他丧失了自我,对自己的爱情感到了迷茫,这时另一个女人出现了……
人的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的,就是犯的罪行,另一种是心里犯的罪,你虽然没有做出来,但你想做,你在心里已经做了,这叫罪性。不一定要犯出罪行来,但每一个人都有罪性。
这是一部被作家余杰称为惊心动魄之至的小说。它读来另人窒息的原因在于,本书的作者不是运用所谓想象力,而是用良心呼求真实,通过纪录片式的风格,描述了主人公李百义从农村逃往城市追求新生活,遭受不公正被迫盗窃、杀人、逃亡和忏悔的残酷遭遇,第一次用小说的方式公开揭示了我们面临的社会的真实处境。
小说通过李百义远走西部的自我忏悔和精神拷问,探索现代中国人的罪和爱。李百义的经历,构成了当代中国重大事件和弱势人群苦难的编年史,也记录了中国人对灵魂深处罪感的自觉、追求爱和公正的烙印。小说故事跌宕、感人至深,或可称之为中国弱势人群生活实录的小说版。是中国文学界罕有的直面黑暗,追求光明的优秀之作。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樟坂的城市。这个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和这个国家的其他城市一个样。也许这会被指责为不负责任的说法,但却是事实。抵达樟坂的时候正值初夏,从火车站走出来一眼见到这个城市的时候,竟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和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城市一样,你首先会看到大量由白色瓷砖粘贴外墙的建筑物,它们都是呈现一种盒子的形状,毫无章法地堆砌在一起,仿佛一个醉徒随手码放的积木。火车站外面无一例外是大量的三轮摩托车,这种被称为摩的的简易交通工具,蝗虫一样乱窜,发出隆隆的声音。使人很难想象周边的居民如何入眠。在樟坂个人隐私得不到尊重,但也不会引致太大的争议,因为这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即有关生存权大于其他一切权利的观点。严重的噪声理所当然地被划人生存权的合理代价的范围——这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还有更重大的问题,比如在樟坂的成功广场是不允许人们长时间逗留的,据说这会影响其他人的逗留,如果发现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三次进入广场,或者连续在广场滞留半天以上,则有可能视为可疑的人,被维持治安的警察劝离,这是被称为柔性驱离的作业。据说是为了行人的安全。这项规定虽然有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但它一直在樟坂实行
本书共收录日本短篇推理小说《在水沉睡》(北村薰)、《疑惑》(安东能明)、《趁尸体尚未变冷前》(貫井德郎)、《伪装之家》(二階堂黎人)、《被追》(芦辺拓)、《被关闭》(折原一)。
Copyright @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