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迄今为止张爱玲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结集。
作者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部小说,用“传奇未完”来做书名,即使什么也不说,却说了很多。张爱玲的作品有这样凄清的华丽,这样老辣的天真,那意象的深邃和微妙真的让人感到绝望。要从她脸上那抹疲倦、玩世的微笑中完全读懂张的心境,那是要讲缘分的。在千万人的张迷里,蔡登山先生可谓有缘人。作为中国台湾研究张爱玲生平和著作的第一人,蔡登山先生从张亲友的旁述、学者的评论及张的作品文本中,真正领略了张的深度,还原出她的身影。爱恨情愁,就像张在《流言》一书的自画像一般,在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中,介绍了张,也“出卖”了张。
张的书,流传了几十年,直到今天,读者们对她的恋慕仍一如既往。但是她总是躲着世人,行踪神秘。她的一生到处都是传奇。
胡兰成、桑弧与赖雅,谁是张爱玲一生挚爱? 闫红以史料结合张爱玲小说、信件,将张爱玲与母亲、父亲、姑姑、弟弟的纠结亲情,与炎樱、苏青、傅雷、柯灵、夏志清、宋淇、邝文美、庄信正等人的复杂友情,与亦舒、三毛、水晶等粉丝的往来渊源,特别是与桑弧、胡兰成、赖雅、佛朗士几段情缘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
闫红眼毒心静,笔下有理也有情,腾挪自如地刻画民国女子的缠绵情事之余,也大刀阔斧地书写了时代边缘的落叶长风。与其说她用文字去写张爱玲,不如说她用文字去演张爱玲。这种理到、情到、灵到的演,像3D打印,不但精细还原出张爱玲生平里那些广为人知的部分,也精确推演出那些残损的部分——特别是与桑弧的恋情(桑弧,1916年出生于上海, 1946年桑弧与张爱玲合作创作了《不了情》和《太太万岁》。解放后桑弧导演并编剧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子夜》、《祝福》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曾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2004年9月1日桑弧逝于上海,究其一生,桑弧对与张爱玲的恋情始终守口如瓶)。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生在香港,三毛的倾城之恋在东柏林——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
张爱玲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而不是作为一个怪人、异人而存在的。也许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遥想几十年、几百年后,她会像她欣赏的李清照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也说不定,而我们知道,那时候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作家肯定都将被忽略不计了。
世纪文存·摩登文本。
《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良善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还有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栩栩如生。书中的主要角色,体验了乱世的甜酸苦辣,最后为拥护新政权、贡献新国家在东北大团圆。虽然有情人都未成眷属,令人惋惜,却各有所配,从此走向新生。全书共十八章,男女主角和相关人物也离离合合了十八个春天,正暗合传统京剧《汾河湾》的旧典。
《十八春》表现的固然是儿女私情,却也明显纠缠着政权更替国家重建的大历史叙述。因此,或可说《十八春》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时代灵感照耀的作品,是宗法苍凉、主张参差的对照、一直致力于杂陈破烂历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处理虚构叙述与历史进代关系的一种新尝试。以至有论者认为《十八春》联结着两个时代,联结着两个张爱玲;一个以往的张爱玲和一个可能有的新有张爱玲。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已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的时候。”说那句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同学少年都不贱》讲的是两位女孩恩娟、赵珏之间的情谊沧桑。故事开端于两人在上海重逢叙当年。恩娟嫁了位犹太人汴·李外,后来移民美国华盛顿,汴·李外成为第一位入阁移民,赵珏则境遇不如恩娟。因是多年后重逢,两人相对当年平等的身世,便见出高低。或者这正是取名《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深意。言语间充满张爱玲式一贯的讥诮,人物刻画鲜明、情节铺叙细腻,在轻快的故事节奏里,透着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沧桑凄凉感。
小说中对三四十年代教会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逼真刻画,在张爱玲以前的小说中都是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无疑带有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美国左派女记者史沫特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情节,显示张爱玲力图开拓题材,在更广大的背景上反映风云变幻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塑造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从而也就使小说具有了时代风尚史和心态史的意义。
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她优雅地挥舞着。
爱情像一场绚烂而冒险的旅程,她坚定地飞蛾扑火。
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
她,就是张爱玲。
本书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公视文学大戏《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剧本书
继《人间四月天》之后,编剧王蕙玲最新力作王蕙玲以创作者的以她一贯深情的笔,走访张爱玲的情爱与创作旅途,除了飞往美国开始搜集张爱玲的资料,包括到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查阅张爱玲美国作家情人瑞荷的日记手稿,从模糊的亲笔笔墨中“比对”出张爱玲旅美的可能样貌,还采访张爱玲生前多位亲友。
对于这本《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剧本书,王蕙玲认为:“传记贵在真实,是人生的行脚,生命的余音,‘文有所本’是传记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创作不能大于事实,资料不能凌驾人。然而任何表达都涉及思惟,戏剧本身又是另一种独特的思惟模式。它以写实演真的方式,要求把所有的过去,以第一时间发生的状态,模拟一遍,它要求实时临场的经验,它不容许……亦……或……它只能‘是’。”导演丁亚民说:“不同于坊间许多张爱玲传记,王蕙玲不企图从张爱玲的生平去解析张爱玲的作品,也不企图来诠释或界定张爱玲。她只是,以同是创作者的经验,去理解及感动另一个创作者的生命。从凡人里看出不凡之处,便是《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的企图。”
一九九五年在美国过世的张爱玲,多年来以她灵犀的心眼“张看”这个世界,却不能躲开无数读者渴望要“看张”。王蕙玲说:“我与导演与演员共同努力的是钻进张爱玲的生命,以她的眼睛看人世,以她的滋味为滋味,以她的哭为哭,笑为笑。”最后王蕙玲还说:“我的老板徐立功,经常在我北美夜深人静的时候打电话给我,用他一惯嘎哑的嗓音不疾不徐的揶揄一句:张爱玲睡了吗?我在敲破了脑袋脚底板还不作响的时候(注:张赞美胡兰成聪明说他敲敲脑袋脚底板都会响),也常想打通电话去问一句:张爱玲睡了吗?”
我是才华智慧崇拜者,尤其是倾倒于曹雪芹所说的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其聪明灵秀之气,在万万人之上的才男才女。……若论真才女,张爱玲其庶几乎?未见第二琪与比肩者也——这就是我想写写她的夙因。
她给自著小说所绘人物像,充分流露出一种英俊之气,是我所仅见的画像高手,令我折服。可见她绝非一个作家之名义所能框住的,她若从事任何一门艺术创作,都会是第一流的大家,对此我是深信而赞口不已的。
——周汝昌
苏州少女顾锦盒是个狂热的“张迷”,口头禅就是怎么能见张爱玲一面呢,
天才摄影师兼电脑专家沈曹对她一见钟情,并让她提前使用自己新发明尚未推广的“时间大神”,一次又一次送她穿越时空去拜见张爱玲——第一次,她看到的是八岁的小爱玲,刚刚跟着父亲从天津来上海等待母亲归国,第二次,是被父亲囚禁病得奄奄一息的张爱玲,第三次,是在胡兰成登门之前,锦盒力阻张爱玲与他见面,然而无论她怎么样的努力,终究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历史,反而因为窥破天机,改变了她自己以及身边人的命运。
锦盒的外婆死了,父母离婚了,青梅竹马的男友在翻越神山时遇到雪崩,锦盒自觉罪孽深重,而张爱玲的灵魂也一再告诫她毁掉时间大神,不要改变历史!
她终于拿起大锤将曾经视若神明的“时间大神”砸烂,将沈曹的心血发明砸烂,将自己一生追求的理想爱情砸烂——沈曹的爱太高远太金贵,她到底还是,选择了初恋男友裴子俊,虽然平淡,然而塌实。也许生活中幸福的爱情,大多如此。
电车停了,马路上的人却开始奔跑,在街的左面的人们奔到街的右面,在右面的人们奔到左面。商店一律的沙啦啦拉上铁门。女太太们发狂一般扯动铁栅栏,叫道:让我们进来一会儿!我这儿有孩子哪,有年纪大的人!然而门还是关得紧腾腾的。铁门里的人和铁门外的人眼睁睁对看着,互相惧怕着。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信
九莉还记得她婴儿时期的景象:人来人往的嘈杂声中,有一支白铜汤匙塞进她嘴里,那股铁腥味真难吃!
这种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显然一直留在她的血液里。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世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修道院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
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眼中的光采像捧着一满杯的水,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二十二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恍如沉浸在金色的永生中,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之雍被说是汉奸、即使他是有妇之夫……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本书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二○○九年二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
下午的阳光照到一座红砖老式洋楼上。一只黄蜂被太阳照成金黄色,在那黑洞洞的窗前飞过。一切寂静无声。
这种老式房子,房间里面向来是光线很阴暗的。席五太太坐在靠窗的地方,桌上支着一面腰圆大镜,对着镜子在那里剪前刘海。那时候还流行那种人字形的两撇前刘海,两边很不容易剪得齐,需要用一种特别长的剪刀,她这一把还是特地从杭州买来的。
Copyright @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