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杨花滚滚,在内地又是吃肥蚶时候了。回想当年在上海几家酒店赌老酒吃醉蚶情景,历历如在目前,可是屈指算来,已经是半世纪以前的事了。”
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散文集萃,是集掌故、饮食于一体之“大杂烩”。
“所谓过瘾是武场打得严,文场托得严,角儿在台上盖口严,有此三者,再加上名角良配,这出戏让我们来听,就算是过瘾啦。”
本书所选文章,多是唐鲁孙先生回忆清朝末年的旧闻逸事的散文,书中详细描述了清末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多数文章记述的事物距今年代较远,如今也不易见到,却反而有相当重要的文化价值,故名老古董。作者对满族清宫大内的文物如数家珍,而大多是亲身经历,所以把来龙去脉说得详详细细,本书有历史、古物、民俗、掌故、趣味等多方面的价值。
本书是著名散文家唐鲁孙写老北京掌故、美食、文化的文章结集,包括关于官场宫廷的民间传闻、各地的特色民艺和小吃以及一些传统行业的由来始末,作者唐鲁孙在北京长大,熟知老北京传统,因书中多忆及家乡的人情旧事,故名故园情。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故园情》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凡喜念旧者都是生活细腻的观察者,唯其如此,才能对往事如数家珍。《故园情》分两辑,辑一:唐鲁孙的记趣与评论,举凡社会的怪现象、名人轶事,对艺术的关怀,细如一段观气见鬼的惊奇,皆能鞭辟入里栩栩如生。辑二:唐鲁孙写的吃食能够独出一格,不仅鲜活了饕餮模样,更把师傅秘而不传的手艺与同好分享。“平津一带,到了交秋,一换上衬绒袍,正是东篱菊绽,鹅黄衬紫,吃菊花锅子的时候了。”
“北方在过年时节的白菜,都是经过霜、进过窖的,不但脆而且甜。把白菜心渍一下,横切成一寸高的圆堆,用芥末糖醋浇上一焖,就是芥末堆儿啦。酸甜带辣,的确爽口。”
唐鲁孙出身贵胄,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奇珍,又遍尝各省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本书中收录的包括北方味、山珍海味、烟酒味,百味不离其宗,那就是作者对往昔的人与事的无尽回忆。在北方味中,除了清宫建筑、宫廷生活、宫廷饮食介绍外,对平民生活的详尽描述也颇耐人寻味;在山珍海味中,作者除了对令人垂涎的美味进行介绍外,还插入了丰富的常识和掌故;在烟酒味中,作者畅谈烟酒的历史与品味方法,充分展现其博学多闻的风范。
本书收录唐鲁孙所写关于民俗掌故、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宫廷秘闻的文章二十四篇,介绍了唐鲁孙记忆中老北京街头巷尾常见的有趣事物和口耳相传的野史逸闻,自刽子手看到小凤仙,自衙门里的老夫子看到卢燕,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通俗演绎,这些内容如今已很难见到或听说,从而使得本书的记载显得尤为珍贵。
唐鲁孙有二分之一的汉人血统,他的母亲为曾任河南巡抚、河道总督、闽浙总督的李鹤年之女。……因此,唐鲁孙先生能以燕京种种切切为主的这套文集,与震钧的《天咫偶闻》先后媲美,真可谓由来有自。
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了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
唐鲁孙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山水风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本书写的是中国人的吃,以及吃的深厚文化。除了谈吃,还谈酒与酒文化,谈喝茶,谈香烟。文中一段与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一夕谈烟,精妙无比不容错过。
《潜伏在办公室》并不仅仅是部谍战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
这里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是中国文化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但同样也是如今中国人的职场环境。
第二部延续讲故事的风格,主角仍然是王小峰,他将继续遇到各种问题,各种人,那些问题和人熟悉得就像发生在我们周围。
《潜伏》并不仅仅是部谍战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
作者将职场里的二十三条生存法则一一解读,加入案例和实际分析,完整地诠释职场上的潜规则。
这里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是中国文化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但同样也是如今中国人的职场环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听老地质员古清生先生谈论饮食,你会发现饮食之道不在文人雅舍,不在宾馆餐厅,而像油茶花那样,在民间自然地蓬勃,自然地开放,自然地美丽。那挑惹你食欲的方式,同样妙合自然。
——周泽雄
古清生身兼业余厨子和专业食客二职,更终年客串旅行家,走南闯北,吃喝写作两不耽误 。果然笔下风光,色香味俱全。
——童志刚
在文字中领略美食,纸上的味道另有魅力。味蕾上的故乡,展示的是古清生切身的美食体验,浓浓的情怀里我们闻到了“菜根香”。
——朴素
古清生很适合谈吃。这老兄一吃得馋,二吃得野,三有吃手舞足蹈,四吃而忘色,五先吃后喝。有此五样,资格就齐了,且听他自我吹嘘。
——陈村2005寒食后
沿着黄河品饮,是一次泛黄河的味觉游历,从黄河入海口到黄河源,由食事构成的精美文章与黄河浑然融为一体,堪称是味觉上的黄河文明。
古清生之散文、随笔,文笔清新隽永:或走笔山水,惬意空灵;或品茗食炙,扬色生香;或点国是;或洞民心,羌不彰显出一流散文大师的诗性真情。
古清生,自由撰稿人,著名畅销书作家。他以其地质队员的姿态步入流浪写作,流浪、生命、写作融于一体,创造出奇特的充满个性化的行走文学文本。他的文笔清新隽永,羌不彰显出一流散文大师的诗性真情。本书是其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其中收入的是作者的摩托以及摩旅考察的部分文章,它表达的是在路上的心情。
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吃的是文化。这使饮食问题带有了社会性(甚至艺术性),而不再仅仅是项形而下的生理活动。文化是比油盐酱醋、姜茸葱花更重要的调味品。洒那么一点点文化味精,你就能吃出别样的感觉。
文章揽四海,大嘴吃八方,行走的体验,美食的檄文,在色香味文中体验美食文化的饕餮盛宴,在苦辣酸甜中书写行走人生的风情万种。
作者用灵动智慧的语言蒸、炸、炒、煨、烧感悟之情调,煲人生之沧桑,令人在品美味、嚼美元、流连岁月与市井风情之际精神大爽,胃口顿开。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享受。
令人一读而笑,笑而后叹;同时,该书也充分体现出一种新历史小说的特质;对古典人物的现代解读,对历史场景的忠实“解构”,对传统叙事方式的创造性承袭,对当前历史小说创作的颠覆生反叛。
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本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作者近代史再三复意。
什么才是大学应该是的样子?它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该葆有什么样的传统?一百年前的大学校长如何当职?过去大学里的教授和教授、教授与学生怎么相处?那时的传道,那时的问学,那时的书香,跟今天有什么不同?由这个基本出发点往下,那时的文学、哲学、戏剧、那时的国粹、纯儒的典型、那时的学人、诗人,乃至军阀刺客又给我们留下过什么样的宝贵遗产?再进一步,由这些文化背景构成了什么样的近代语境?以及这些传统在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再生空间或是可以继续凭借的言说资源?这一切都存在于“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中,就在《常言道》之中,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话语,说过了一百多年,但是,好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价值。那是经由几代求学问道之士艰难的望闻问切,经由传统学术的衰败,国力的孱弱,人生、大道等等文明意味的重新追索,以及生命的追问,才遗留下的这些如许珍贵的细节。
以类似《世说新语》的体裁,以1840一1999年间中国的历史片断为内涵,记录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权臣,以孙中山、黄兴、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共领袖,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精英,以钱锺书、陈寅恪为代表的学术大师等,以李敖、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坛斗士,等等。分为:史景、政事、文林、武运、革命、问世、人论、英风、狂狷、等共三十二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的趣闻轶事和精彩话语。
百余年言论史的变迁,是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绝佳注脚。余世存先生五年磨一剑,梳理数百部图书典籍,精心遴选出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话语,深刻披露了近现代中国大变局下的种种探索及其成败、反复和困惑。
Copyright @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