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乃作者首次披露之札记手稿,于生命与生活、自然与现实、个我与群体、人情与文事之间寻牖探户,作者情思警敏,理路晰然,能于饭书饮水洞见生命底基,寻常草花窥视天堂之钥,治炼生活转为创作母体,解析人事提挈生命哲学。作者自喻本书为心灵工程日夜动工之辙痕,实则,乃逆溯其创作理想不可忽视的第一手线索。
本书为周国平随笔精选。
诠释婚爱的真谛,珍惜平凡的亲情。
就像一万部艳情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一样,一万件风流韵事也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
周国平谈情感!
本书来自《在路上》栏目中,主持人以及现场观众与吴晓波的对话录,主题是“年轻人如何独立思考”。吴晓波的“成长是拒绝诱惑的过程”、“专业之外可以做个白痴”、“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等独特观点值得思考。
在这张怪诞时代的哈哈镜里,照得见这个时代里的每个人。也许是我读过的最有趣的小品文字。作为一个知名的商业作家,吴晓波在《你为什么不骚扰我》里一改他多年的财经创作风格,却在谐趣好笑中让人读出这个时代的荒诞与变形。有趣味的文字,有趣味的时代。财经畅销作家吴晓波,第一本另类谐趣之作,哈哈镜般的生活现场,荒诞与变形的千面百态,特别搞怪,特别“吴”聊。
鲁迅先生是白话文以来最好的杂文家,他老人家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用小匕首刺人,所以留到今天的照片里,他都是很严肃的样子,偶尔有一两张开怀大笑的,却也总是透出很苍茫的忧郁来。
全中国的杂文家,都拿鲁迅先生作偶像。所以写起文章都忧国忧民的很。
东方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这种“忧郁的情结”。有青年人曾经问苏联时代的一位伟大导演,名字我忘了,好像拍过很著名的电影,“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伟大的导演?”那老头说,“你只欠一场牢狱之灾。”
我不是一个杂文家,我也不想等待一场牢狱之灾,但我生来只会写文章谋生。所以,我平时写一些“一本假正经”的财经方面的文章和书,偶尔手痒痒了,就编出一个叫“吴先生”的人物,然后让他四处招摇、碰壁、惹事生非。这个人的故事编得多了,就成一个虚拟的小社会,他有了太太,有了女儿,有了邻居、表妹和同事,他每天与时俱进,生命不息,搞怪不止,连滚带爬的好多年下来,事迹居然也蔚为大观了。于是,有了这本书。
这里要说明一下,“吴先生”跟“吴晓波”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之所以同一个姓,是纯属巧合。不过,他们说到底都是喜欢自作聪明的平凡人,这一点,全中国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2010年由杨钦欢总策划,何建明、程贤章主编的《中国治水史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汇集了李存葆、何建明、蒋子龙、徐坤、张炜、叶延滨等近百位知名作家的治水作品。
《中国治水史诗》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认为是:是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之后,我国第一部用文学表现形式所创作的治水巨著,弥补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纪实价值。王必胜、缪俊杰、孟繁华、田珍颖等文坛评论家、作家、社会学家为此写了评论文章,各刊物竞相发表,于是将其汇集编辑了这本《<中国治水史诗>评传》。
全书共16篇,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91-1992年在美国讲学期间写下的散文,内容均为作者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见闻,题材丰富,涉及面广,有对美国社会文化现状的描述,有通过具体事件对美国和日本两国文化差异进行的分析,有作者在美国生活的各种趣闻轶事,还有作者对自已少年时代、恋爱结婚、成名前开酒吧谋生以及家庭生活、夫妻关系的回顾等等。本书风格一如他的小说,即生动、机智、幽默,又不乏深入的思考,是一本可读性强的有趣小书。
他坦言自己高中时代不怎么用功,一味和女孩厮混、泡酒吧、打麻将,甚至吸烟,补习了一年才考进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的戏剧专业。考上后还是不太用功,找工作面试时被人一口回绝,气得他差点儿破口大骂(《“金字塔”景观》)。他自嘲几年大学生活“惟一的收获”就是谈恋爱得到了现在的夫人阳子(有人考证说是《挪威的森林》中绿子的原型)。而且他没毕业就结了婚,婚后东筹西借千辛万苦开了一间酒吧,像“拉车的马”一样起早贪晚干了七年。每天“一大早就要把一袋子元葱细细切碎”,因而练就了一手切元葱不流泪的绝活(《远离卷心菜卷》)。他还详细谈了四十岁以后为保持“男孩”形象所做的般般努力和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
这些主要篇幅写的是美国,其中有关日本和美国的比较,读来尤其有趣。
本书是村上春树随笔系列之一,共16篇,作于1994年到1995年村上在美国讲学期间。内容可以分为3 类:一是作者旅居美国的经历见闻、喜悦烦恼,如创作、运动、购物、减肥、避暑和失窃(这一篇被采用为《译文》杂志举办的卡西欧杯日语翻译竞赛的原文)、挨骂等,二是关于猫、鸭、章鱼、信天翁等动物的趣谈,三是此间他在世界各地的旅游,包括鲜为人知的中国东北之行。这一时期村上对美国社会冷静、严肃的观察评论,已经写在《终究悲哀的外国语》一书中,本书着重描写他的日常生活,为此,村上有意调换笔调,文字轻松随意,无拘无束,处处体现出他特有的幽默感、观察力和想象力。阳子夫人的照片里有国内读者难得一见的村上形象,尤其珍贵。
本书是村上春树的彩图小小说集。是由13个故事组成,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内容均为作者的奇思妙想,文笔幽默有趣。书末还有两位作家和画家的对谈,讲述了他们合作过程中的趣闻。
这本书是作家村上春树和画家西安水丸的第一次合作。书中的《镜中的火烧云》,插图竟然是水瓶和水杯,而《双胞胎镇的双胞胎大会》,插图竟然是飞机和汽车。双方随随便便地一凑,便有了这本漂亮的超短篇小说集。
乙一=小生小生≠乙一
如果以为是本普通的日记,那就大错特错了!
信手拈来的生活日记,共分三个部分:离开故乡爱知篇、收音机收音清晰的东京篇、随波逐流神奈川篇。让读者无国界更贴近乙一!
救人无数的“仁医”遭陷入狱后,面临怎样的折磨?
见证大奥“无血开城”的谈判地点,如今何在?
坂本龙马的精神导师胜海舟,又是在何处与西乡隆盛会谈?
忠臣藏47人为主公复仇后,究竟如何逃离现场?
江户时代的死刑犯要游街,究竟游的是哪条街?
为什么重罪犯人流放的地点,竟是人称“日本的夏威夷”的离岛?!
著名的箱根温泉地,原来竟是偷渡者最难以闯过的关卡?!
“深川七不思议”有多么恐怖?
不可错过的江户下町美食又是?
《模仿犯》作者宫部美幸,首本非小说作品,行脚书写头一回!
语调幽默的生花妙笔,带你穿越时空,游历江户时代!
工头坚(资深旅游部落客)、茂吕美耶(日本文化达人)、陈国伟(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所助理教授)、傅月庵(茉莉二手书店执行总监)、辜振丰(文化观察家)
——抚掌大乐推荐
“我期待这本内容跟书名同样奇特的作品能激起读者‘到江户去逛逛’或‘去游览一下东京’的兴趣。如果大家肯顺手把这本书塞进皮包或衣袋,带著一块儿出游,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写过多部时代小说的宫部美幸,为了实际体验,没有时钟也没有汽车的江户时代(1603-1867)居民如何生活,向编辑提议来个“一日江户散步”。不料,一时兴起的提案,竟延续整整四年、跨越寒暑,甚至与宫部美幸“病相随”?!
由宫部美幸亲自挑选八条江户时代散步径,范围囊阔大江户城(今日东京)、箱根小田原一带、离岛八丈岛等,前所未见的“体验历史之旅”!
本书收录了张小娴100多篇散文随笔,包括《风从指间掠过》,《他不会永远俯伏在你跟前》,《不要看着我换衣服》,《爱情不是避难所》等。
喜欢一个人,是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她找寻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令你遗憾的事情。
我也常幻想自己可以翻出很漂亮的前空翻、后空翻和侧手翻,实际上,我仅仅会趴在地上翻筋斗。所有这些奇思异想,到了最后,都只好放到我的小说里,由我创造的人物去代我完成。小说,在某个程度,是作者的梦,抚慰了现实的遗憾。 我追求一种永无止境的怀抱,这样的怀抱,也许同样要由小说去完成。我喜欢悲剧,但是只有小说中的悲剧才迷人;现实的悲剧,从不美丽。
当我们还是恋人,我们才有义务为对方的想念负责。要你太想我,是我的错。然后有一天,你发觉你不再那么想念一个人了;又或许,那个人已经不再想念你了。你不会再等他的电话,他也不会再问你:“今天有没有想起我?”其实,我们想念的,是曾经那么想念一个人的滋味……
◎76则张小娴一贯风格的爱情短文,篇幅虽精短,但字字都是生活与爱情的不变箴言,令人读来有一针见血 的痛快。
◎继《把天空还给你》之后最新散文力作!
◎张小娴近来将心力全部投入小说创作上,本书是其近期内最后一本散文代表作!
本书收有《一茶匙的辣椒油》、《包底》、《男人的真心话,女人的口红》、《永远也不要回头》等九十余篇散文。
小娴的散文里,没有梦
——耀目流星,代价很高,天际苦勺留的,也是曾被爱过的女人。
小娴的爱情里,有别离
——一段爱情结束,一个男人离开,好像舞台剧突然关灯换景,令人惆怅。
小娴的爱情里,没有恨
——爱情或多或少是一种拯救我们用爱去拯救一个非我族类。
小娴的故事里,有泪水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你不知道我爱你……
本书收有《失恋时一只皮箱》、《伤心人坐的士》、《女人永远不应该让男人知道》等九十余篇散文。
小娴说:美好的离别能使爱情得到永生!因为每一次的离别都是惆怅,所以目送我离开,请不要拒我于千里之外,也许这一别后,就要孤身上路……
小娴说:爱情里的痛苦,都是自己给的!辜负了爱你的人,却离不开不爱你的人,这难道不是你自己的选择?纵有悲伤无奈,又怎怪得了别人?
小娴又说:适当的距离和适当的情人一样难求──假如距离太近,两人终究会令对方无法呼吸;假如距离太远,回忆仍无法拯救爱于寂寞、孤单和引诱。就像一个曾爱你的人,忽然变得很遥远,咫尺之隔,已成了天涯。
读小娴的情书,听小娴的情话,这才幡然醒悟:但凡真挚的、狂热的、无悔的、奉献的、幸福的、孤单的,害怕失去的、矢志不渝的……
种种动人而无悔的,原来,都是爱情!
《把天空还给你》的文章均是从作者发表在香港《经济日报》的专栏里集录出来的。每一篇都记录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与当时的生活。
Copyright @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