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平凡的世界》
文/涛
又读了一遍《平凡的世界》,我觉得这部小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
路遥用他独特的农村视角描写了一幅农村波澜壮阔的变革画面,里面描写的那些真挚的情感,每每让我潸然泪下。
也许是这部书很像我所经历过的生活,尤其是书中孙少平的身影仿佛就是我们这一群刚从农村里出来的人的缩影描写,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努力的挣扎着想要摆脱厚厚的黄土地,却在自己的路上又跌跌撞撞。也许是骨子里就流淌着那一股农村人的血脉吧,路遥的这部小说对我的感受特别的深。许多没经历过的人也许根本看不懂我们这一代农村人的经历。
就像路遥所说的,农村人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劳动。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理解了劳动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我生活的年代大概和路遥描写的年代很相近,无尽的穷苦,这是农村生活留给我的第一个深刻的印象。当城市享用这劳苦大众所创造的文明时,他们也许根本不会想到农村还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自来水。那时候家庭生活的一切用水都需要从河里和井里挑水。我已经忘记几年级了,老爸给我做了两个50厘米高的水桶,每天我们上学就把它担到学校去,放在教室外面,放学的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就挑着水桶去河边挑两桶水回家,稚嫩的肩膀很早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不让水洒出来,上面经常放片树叶子挺管用。有时候我们小伙伴爱玩耍,经常偷偷把别人的水倒掉,这样他就得重新回去担水,总是惹的我们哈哈大笑。
小学的时候课比较少,我们那时候好像也没有什么作业可做。不上学的时候一定是跟着父母去地里劳动,小时候的自己总是晒的特别黑。那时候虽然小,可父母总是把你当家里的一员大将一样使用,有时候会经常赌气不想下地,虽然从小就懂得父母的艰辛,可无尽的劳动带来的影响还是特别大。
现在有时候跟别人说起小时候劳动的艰辛,他们会往往不相信。可能像我们山里的孩子脱贫的速度会比较慢吧。那时候,什么都吃不起,穿不起,仅仅吃不起就算了,关键有时候还总是吃不饱。一到春秋的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总是去上山采野菜,什么韭菜花了,苗条菜了,蒲公英了等等,基本上我都吃过。尤其是一到春天的时候,我母亲经常给我们熬蒲公英跟熬中药一样,放点红糖,让我们喝,美其名曰是为了预防感冒,其实是非常苦的,不过为了预防感冒,我和姐姐还是忍着隔几天喝一次。
夏天和秋天是最美好的时候,夏天我们经常去河里摸鱼捉虾,每回总有那么点收获,逮到一条大鱼的时候,总是拿回家让老爸好好做一顿鱼吃,一般逮到小鱼小虾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在河边就解决了,现在想起来估计从那时候起,我们开创了烧烤的先例。秋天的时候榆树槐树开花了,我们就爬上树摘榆钱和槐花,拿回家,馒头里加上这些调好的“菜”,蒸出来的馒头特别的香,虽然我叫不出来名字,但是那时候农村的人基本都是这么个吃法。
农村机械化的进程特别的慢,现在也依然很慢。那时候收麦子收棒子基本上要靠人工,一大家子的人团结起来挨家挨户的收地里的东西。收麦子的时候,大人在前面用镰刀割麦子,我们小孩子就在后面捡麦穗,现在我依然记得很清楚,烈日炎炎下,父母劳动的身影,想起来总是想要掉眼泪。收棒子的时候,棒子秸秆特别高,人要钻进去掰棒子。棒子叶子刺的身上总是一道道血印子,混合着烈日炎炎的汗水,特别难受。很多人都无法体会这种痛苦,这个让我一度患上很严重的过敏。
农村生活的印记要讲起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那时候国家倡导的农业支持工业,所以老百姓虽然分地了,但是担子依然的很重,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征税特别重,小时候还叫什么“三提五统”各种收费,不过现在工业发达了也开始反补农业。这些经历也让我从小意识到生活的不易。虽然现在国家对农村的补贴很大,而且支持力度很大,可如今村里的生活依然好不到哪里去。
也许是被生活的艰辛折磨怕了,也许是年轻的我们都有了追求理想的心。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像我父母那般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春种秋收的时候,地里劳作的基本上还是那一代人,基本找不到年轻人的身影。种粮食不挣钱,而且父母一辈的人在地里劳作了一生,你还能要求他们什么,所以很多人基本就是种的粮食够吃也就行了。曾经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现在也开始出现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无人耕种。环境开始恶化,曾经覆盖大片树林的青山,也被一个个石子厂破坏的沟壑丛生,满目疮痍,还有不断的雾霾天…..唉,我有时候看着这种情况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不知道路遥如果生活在现在,看着农村的这种变化,会不会有另一种感慨。
总是买不到实体书 只能来网上看了 ....
首先,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很特别,与多数同时期的畅销书的类别不甚相同,它基于主人翁A.J.的书单内容展开小说的叙述(老实说,对于从小接受写作要主题明确的本人来说,书中的小标题的设置与该章节故事情节的联系,本人难以发觉其独特妙处),相信是每一个爱读书的人,都能接受(或喜爱)的故事。
如题,与王谢堂前的燕子和文化苦旅相比,这本更具可读性。
里面描写文脉的线路清晰,点选的准,
让我等外行也能一下子读进去,并靠着这条线路自己去摸索更深度的内容。
不说后边,单就是第一篇就够精彩!不愧是大家
阅读这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多年前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想过去写下关于它的任何书评和感想。可以说这部作品在村上作品集中属于上乘之作,它为之后的畅销书《海边的卡夫卡》打下了一个基础,那就是两个平行世界。平行世界的先例并不是村上,但是他在这部书中的运用实在称奇。而这也为之后书写平行世界的作者们打开一扇门,原来这是有读者群的。普通读者对此的理解或许是较为浅显,但依然不否认这是村上作品中的好作品之一,当然不是他的畅销作品。
要怎样的失望,才会如此恨之入骨,当真是,亲情友情爱情全都踩在脚下
看完《琅琊榜》和《吉祥纹莲花楼》之后,我发现总有人喜欢将李莲花与梅长苏作比较,即使他们本不是一书人。可是比来比去,到头来你都不得不承认他们不是人间凡品,而且,久而久之,侵润进去了,会发觉梅长苏的惊世才华固然悸动人心。而李莲花的安贫乐道更教人情不能已。
当少师剑沉入大海,李相夷栖居海滨,武功受损,身残体弱,钱财尽失,挫败感、萧条感、无力感、荒诞感、悲剧感。。。。。。由此而生。
“我没有钱”从一代大侠李相夷的口中说出,是多么可悲。李相夷是何等的孤高自傲,连吃饭都有美女争着抢着要喂他,他愁过钱财吗?从未有过的事情,所以才更加可悲。
为了生存,李相夷当掉了门主令牌。但当他有足够的银两赎回令牌时他犹豫了,他舍弃了门主令牌,留下了五十两银子。从在门主令牌和五十两银子之间进行决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李相夷彻底死去,活下来的只是这个需要为生活发愁的李莲花。
李相夷死了,活下来的是李莲花。
林殊死了,活下来的还是林殊。
十年前的林殊好似一团赤阳,光芒四射。那么,十年之后的梅长苏就是苍穹里的一圈皓月清辉千里。
那个曾经似骄阳般热烈的少年,没有人能抵挡他的光芒,他是赤焰军的少帅林殊,他是晋阳长公主的独子,他是黎老先生最骄傲的学生,他是靖王殿下最亲密的挚友。
如今如皓月般清冷的男人,没有人能质疑他的惊才绝艳,他是江左盟的宗主梅长苏,他是太子与誉王都竞相争夺的麒麟才子,他是靖王殿下唯一的谋士苏哲,他是飞流眼中比生命还珍贵的苏哥哥。
或许真是过慧易折吧,梅长苏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但谁又能像他一样,短短的三十几年活得如此精彩?又如此悲壮?
林殊也好,梅长苏也罢,他至始至终从来没有掩藏过自己的才华。
而李莲花,他推脱自己与李相夷没有半分关系,他撒谎称自己愚钝无知,他极力掩盖自己的惊世才华,我都能够理解,因为十年之后的他只是平凡简单的李莲花,而不是十年之前的天纵骄子李相夷。但是,他却一有机会就将自己李莲花的身份一并抛去,或许不是李莲花拖累了他,而是神医李莲花拖累了他。
梅长苏和李莲花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梅长苏就算失去了林殊的身份他依旧傲气如霜,他那卓绝的才华也从不被人忽略。而李莲花不同,他收起自己的锋芒,磨平自己的棱角,甘愿做个平平凡凡耳朵小人物,他的惊才绝艳常常不被人注意,不被人重视。
有因必有果,不同的目的造成了这两人不同的处事方式。一个翻案雪耻,求得政治清明。一个悠悠自得,求得平凡自在。
吉祥纹是悲剧 琅琊榜也是悲剧 但是 我却觉得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梅长苏以林殊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再以林殊这个身份离开这个世界 李莲花以李相夷的身份艳绝江湖十余载最后以李莲花的身份继续活在这个世界 就算疯癫又如何 平凡自在才是他的追求
《琅琊榜》和《吉祥纹莲花楼》是我看过最好的两本小说 不分先后
“生当如李莲花 该放下的都放下
死当如梅长苏 该守护的都守护”
好喜欢这个故事!很温暖,很美好。每个人都那么可爱,一品,泳忠,二晶,他们的妈妈,本领,周炎,太可爱了~
这估计是他妈的哪个国内书贩编著的。
绝对的鸡汤加鸡血书。
看这些断句有毛用啊。
这类出版烂书,写烂书的人都该他妈的拉出去枪毙一百二十次。
浪费读者金钱和时间。
迟早遭天谴。
你知道这么多道理有鸟用。
我问你,你知道的道理还少吗?
还用谁再来给你宣讲道理吗?
你需要的是方法,
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哪里需要这么多所谓的道理。
道理又不是真理。
一、只不过将原书用现代语言描述一遍;
二、总结的:忠诚与信心并重,利益与德品无亏,不因琐事而分心,不因玩物而丧志。
三条,不是简直就是扯淡,而是就tmd扯淡,我忍不住爆粗口。
这三条就是马后炮的总结,你在知道了这三条之后,怎么做?雾满拦江你告诉我?忠诚信心怎么个忠诚,怎么个信心?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吗?有具体方法吗?没有吧?
其二,韦小宝充其量就是在那种制度和时代背景下八面玲珑,善于钻营的一人,为什么要换个名字写成什么总裁呢?有毛关系?
牵强附会这顶帽子是戴定了。
三、对武侠小说进行一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拾人牙慧的行为,还硬给装扮成,成功励志类的鸡汤。真是无语了。
其实,只是换了一种现代语言,
将金庸原著重写了一遍,
幽默吗?也就那样吧。
读起来,味同嚼蜡。
率性而为,难能可贵。心里想的与所要表达的表里如一,不像那些心里本来龌龊不堪,却要表现得道貌岸然、正人君子。冯唐是当今文坛的大手笔,谁能与之比肩?
读完这本书,心情颇为沉重,每一章,每一节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尤其是看完第三节,更是落泪了,说不出的滋味,道不出的沉重,父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母爱更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以后的以后,不会再对自己爱的人说,对不起,只会说,我爱你。虽然自己刚刚20岁出头,但是在异乡求学这五年,让我对亲情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对爱更加坚定,我只会更加坚定踏上回家的路,我无法想象,父母年迈无力时,我却无法想象自己身在异乡变故乡的地方,如何去尽孝,如何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马上出现在他们面前,不可能,不可能的,所以我要回家,回家!感谢作者,写出了千千万万游子的心声,也更加让他们坚定,勇敢的踏上回家的路吧,你那年迈的老父母亲在村边翘首相望,携手相等,等你回归!
无论看几遍开头就都能让我哭呢。/(ㄒoㄒ)/~~
Copyright @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